圖/variety 文/編輯部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這對 Apple 來說是一場久違的勝利。過去六年,公司雖與大導演合作拍出《花月殺手》《拿破崙》等大片,卻難以吸引主流觀眾;近作如《飛向月球》《阿蓋爾》甚至遭遇滑鐵盧,讓 Apple 一度縮減《Wolfs》的上映規模,以免再度踩雷。
《F1》的成功替 Apple 打了一劑強心針。內部人士透露,若這部主流娛樂大片都無法成功,Apple 很可能會全面轉向電視內容領域。但如今《F1》帶來的動能,讓公司對院線電影策略仍抱持希望。
電影顧問 David A. Gross 表示:「《F1》很可能成為 Apple 目前最大規模的院線發行,也最貼近他們理想中的電影商業模式。」
雖然 Apple 早在 2023 年就承諾每年投入 10 億美元拍攝院線片,目前實際產量仍偏少。除 Spike Lee 的《Highest 2 Lowest》將於 8 月與 A24 合作短暫上映外,2025、2026 年並無其他大片排期。不過仍有幾部作品開發中,包括雷恩・雷諾斯主演的動作片《Mayday》,以及《F1》導演柯辛斯基攜手布洛克海默製作的 UFO 主題電影。
據了解,《F1》的續集已悄悄進入籌備階段。接下來,這部片的成功會不會讓 Apple 在院線市場踩到底、加速擴展電影佈局?
還是說,經歷三年的製作長路後,公司反而會選擇放慢腳步,只對真正有潛力的專案慎選下注?
以下是《F1》之後,Apple 電影策略可能發展的四種方向:
路線一:Apple 全力投入院線發行
Apple 可能效法 Amazon MGM,每年發行至少十部新片。不過這樣的策略得先建立起自己的發行團隊。
優勢:能全面掌控行銷與上映流程,帶動 Apple TV+ 訂閱與硬體銷售。
風險:全球電影發行是高度複雜的工程。即使 Apple 資金雄厚,這樣的龐大投資也需謹慎衡量。Amazon MGM 建立自家發行部門後,如今也選擇與 Sony 合作推出國際版電影。更別說,票房表現一旦失利,也將受到媒體放大檢視。
可能性:短期內不高。
路線二:只挑選少數有熱情的一次性專案
Apple 可持續挑選符合品牌形象的導演與題材,拍出符合品牌價值的電影。例如《F1》中有部分畫面就使用了iPhone 的最新相機技術。
優勢:可避免大規模投入發行成本,即便失利也不會重創品牌形象。這也符合 Apple執行長 Tim Cook 的理念—— 為創作者打造工具,而非只是內容生產機器。
風險:沒有自家發行團隊,就得仰賴 Sony、環球、華納等合作片廠。但這些公司對於無法回本的合作已心生警惕 —— 每部片行銷預算常達 5,000 至 7,500 萬美元,而像《阿蓋爾》或《飛向月球》連全球票房 1 億都不到。
可能性:很高,至少短期內會延續這種模式。
路線三:全面擁抱串流,回歸 Apple TV+
也就是所謂「Netflix 模式」。Apple 可選擇只讓電影在少數戲院短暫放映,然後直接上架 Apple TV+。畢竟Apple 曾憑《樂動心旋律》(CODA)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幾乎所有觀眾都是在線上觀賞。
優勢:Apple 可避免票房壓力,想砸多少資源請大咖都不怕翻車。
風險:像諾蘭、葛莉塔·潔薇等導演堅持院線放映,而戲院業者也不願配合只給短期檔期的串流平台。Apple 若不承諾全面上映,可能遭戲院拒演。此外,純串流也會讓作品容易被觀眾遺忘 —— 像《F1》這樣熱度高的討論聲量,是 Netflix 多數原創電影無法觸及的。
可能性:不高,除非 Apple 完全放棄與傳統大導演合作的打算。
路線四:Apple 直接收購一家好萊塢片廠
Apple擁有 300 億美元現金,完全有能力收購一家大型片廠或內容資產。
優勢:收購後,Apple 不僅可掌握大量 IP 和發行專業,也能靠片庫授權賺錢。
風險:Tim Cook 曾明言這不是 Apple 的風格:「雖然這樣切入速度比較快,但說到底不夠像 Apple。Apple 的作品要有我們熱情灌注其中的感覺。」
可能性:取決於是否出現符合 Apple 文化的理想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