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逸甫獲選選首屆Campaign「50 Over Fifty」亞太榜單
文/編輯部 圖/黃逸甫提供
50,這個數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許意味著收斂、安穩,甚至逐漸遠離一線。然而,對黃逸甫而言,它卻像是一個啟動按鈕,一個嶄新自我實踐的起點。
「說真的,我其實是 over Fifty,還不只一點,」他笑著坦白,帶著一點靦腆,「但這個問題很棒,五十之後是資產還是挑戰?也很打中我心裡。」今年,黃逸甫入選《Campaign 50 Over Fifty》榜單,這對於已在行銷產業打滾數十年的他而言,既是肯定,更是一面鏡子。他選擇不僅回顧過往,也對50歲後的自己提出全新命題。
三十而衝,四十而惑,五十而見
回望自己三個階段的職涯,黃逸甫的分析清晰且犀利。
「30歲時,就是全力衝刺。沒什麼顧慮,誰是誰,拚了再說。」那是初入職場的階段,滿腔熱血地在4A廣告業拚搏,為了理想與績效衝刺每一個案子。

30歲前首次繞地球一週的壯遊後開攝影個展分享
到了40歲,「你開始當主管,開始看到自己不足的更多,會想要學習、想補強。」那年,他選擇回台大攻讀EMBA,挑戰自己,也重新整理過去的行銷信仰。這是一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過渡期,迷惘,但也深刻。

40多歲時以當時最年輕的副總負責金控廣告行銷工作
「50歲,反而是一個回歸的過程。」他說這句話時,語氣明亮了起來,「你會更有信心,也更清楚自己要什麼。」那時他在職進修完成博士學位──不是為了職涯或升遷,而是一場單純的自我實踐,「對我來說,那是完成一個念頭,證明自己還可以再挑戰一次。」

50歲後獲得業界首位在職完成博士學位CEO
從4A操盤手到AI傳教士
黃逸甫的人生軌跡從4A廣告圈轉戰到數位與AI領域,並非一蹴可幾,也不是順流直下。
「我自稱是AI傳教士。」他笑說,「因為這幾年,我真的在推這個東西,推到很像在佈道。」
早在2016年AlphaGo擊敗世界棋王時,他就嗅到了AI將重塑行銷生態的可能。隔年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剛成立,他毫不遲疑報名上課,學R language、學Python、學演算法。「一開始其實有點像業餘愛好,但越學越發現這是未來。更相信AI可以改變台灣產業」
對他而言,AI不只是新工具,更是一個重塑專業與產業定位的路徑。
機器人,也會有靈魂
談起未來的行銷人,他眼神一亮,語速也快了起來:「我腦袋裡浮現的是——人形機器人,像影集裡的那種。」
這不是冷冰冰的未來幻象,而是一個擁有特質的想像體:「充滿智慧、反應迅速、而且有韌性。」
黃逸甫認為,AI不會取代創意,反而逼迫我們把創意往更根源、更原創的方向發展。「以前做一個 campaign,可能要很多人、很多時間,現在你可以用AI快速整理、生成,把原本花幾週時間的東西濃縮成幾天,甚至幾分鐘。」
這樣的行銷機器人,可能隨時變形、可剛可柔、跨語言、跨文化,甚至能在大腦閃過一個靈感的瞬間,立刻轉化為圖像、文字或互動體驗。彷彿一台燒不壞的AI引擎──聰明、迅捷、不怕變化。
「但說到底,他還是有靈魂的,是人類的價值與思維賦予了這一切的方向。」
領導世代差異的節奏感
作為執行長,黃逸甫每天要面對的是平均年齡三十出頭,甚至有的不到三十歲的團隊,與他有著二十幾歲甚至更多的差距。「以前我們說二十年一個世代,現在五年可能就切割出一代了。」他笑說這種節奏「真的是越來越快」。但他也發現,「即便大家背景不同,最能統一的語言其實就是『專業』。只要你有本事,別人就服你。」
他不是那種要團隊「照我走」的主管,而是努力聽懂新世代的節奏、習慣與語言,再用自己的經驗做橋梁。
Over 50,是重新出發的起點
這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專訪,不只是在講黃逸甫個人的經歷,更像是一面時代的鏡子。
從廣告操盤手到數位開拓者,從AI學徒到傳教士,黃逸甫證明了一件事:後五十歲,並不是一個落幕的信號,而是下半場自我實踐的真正開場。
他說:「現在的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許就是這樣,才更有力量往前走。」
「50 Over Fifty」旨在表彰持續活躍於行銷與傳播產業,並具深遠影響力的資深領袖,肯定其於創新推動、人才培育與國際拓展上的長期貢獻。入選者來自 14 個亞太市場,橫跨品牌主、代理商、數位行銷與AI應用等領域,皆為推動產業進步的重要推手。
Campaign Asia 專題報導:https://www.campaignasia.com/article/campaign-asia-pacifics-inaugural-50-over-fifty-winners/5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