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規、商模、案例看AWS的AI應用
圖/滾石文化 文/詹致中
生成式AI爆發與商業化
從2023到2025年這三年,生成式AI以爆炸性成長的速度掀起變革,全球見證從「概念驗證」、「投入生產」到「創造商業價值」三階段的進化。
2025 Media Tech媒體科技大會論壇中,負責Amazon Web Services (AWS)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產品推廣的專家張馨心觀察,「今年才是生成式AI創造價值的一年。相關技術成熟、應用也多樣化。」企業開始思考更深入整合,如Agentic、Multi-Agent架構,或加上MCP介面擴大應用範圍,讓員工接手使用AI。生成式AI不僅優化傳統AI應用場景,也開創全新可能。首先,在對外服務,可以透過聊天機器人、虛擬助理、AI驅動的對話式搜尋,最佳化「客戶體驗」。其次,生成式AI在提升企業「生產力與創造力」方面大放異彩,既可應用於對話式搜尋、文章摘要、程式碼生成,也能延伸到小說劇本撰寫、產品設計與音樂創作等全新場景。
在優化「業務流程」,生成式AI善於處理非結構化檔案。如手寫處方籤,通過OCR轉為結構化資料。張馨心進一步指出,「還可以透過基礎模型去生成『合成數據』,進行數據增強進而優化模型。」解決客戶數據不足,也是生成式AI風行後創造的新場景。

負責任AI與安全的基石
從Accenture的研究報告指出,80%的公司認為生成式AI能加速轉型,但只有2%認為能做到負責任AI,31%公司認為未來18個月內才能做到。張馨心認為縮小差距,需要可執行計劃,「將承諾轉化為,貫穿AI生命週期的具體行動。」
負責任AI應考慮公平性、透明度與問責制。其核心目標是確保AI不帶偏見,理解結論來源,並有人負責,以建立信任,最大程度減少傷害。以AWS為例,在負責任AI制定出明確政策:禁止利用服務散佈錯誤資訊、欺騙或侵犯隱私。涉及重大權益、健康或安全的AI應用,必須有人類監督、測試和適當的防護措施與風險評估。AWS會執行違規處理,同時提供工具與指導協助客戶實踐負責任AI。
長年提供全球企業雲算力服務的AWS,將確保客戶安全與隱私是「零號優先事項」(Job Zero)!張馨心分享近期AWS執行長Matt Garman在Podcast公開提到,「確保客戶安全」已根植於AWS的DNA。
AWS建構大量經第三方驗證的合規機制,客戶可直接繼承,快速滿足全球法規與產業目標,大幅降低安全控管負擔。目前支援143項安全標準與合規認證,並持續增加。高度注重安全的組織,如美國政府、金融機構、醫療保險和軍事單位等,都在AWS上搭建應用。
「AWS每個AI工具設計之初就以安全為原則,利用其AI/ML創新經驗,打包成指導與最佳實踐分享給客戶。」張馨心指出,AWS安全服務與功能,已整合到超過200項雲端服務中,讓客戶可以快速行動,專注於創造業務價值,無需為安全合規擔憂。
AWS三層架構生成式AI策略
AWS如何發展生成式AI的策略?張馨心分享AWS採用三層式架構,含蓋底層、中間層與頂層。
底層聚焦多樣化算力,包括NVIDIA GPU及自家研發, 用於訓練 AWS Trainium和用於推理AWS Inferentia 晶片;同時提供Amazon SageMaker AI服務,讓數據科學家和模型開發團隊,輕鬆建構或微調模型的環境。
中間層Amazon Bedrock為全託管服務,提供API調用超過50個全球領先基礎模型,企業可以安全、簡單、快速建構生成式AI應用的方式。
頂層是AI助理服務Amazon Q,針對不同角色設計──Q Business供內部員工快速查找公司資訊,Q Developer協助程式開發人員撰寫程式碼、整理雲端資料,甚至進行程式碼升級,大幅降低開發時間。

商業模式創新應用案例
張馨心也分享四個客戶案例,展示生成式AI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以Amazon Pharmacy線上藥局為例,生成式AI/ML改善藥物配送,加快處方籤處理速度,並減少人為錯誤,還強化庫存管理與減輕行政負擔,提升病患體驗。導入後服務客戶量「翻倍」,銷售業績顯著增長。
F1賽車運用Amazon Bedrock與Agent服務,能於比賽期間快速排查技術問題,釋放工程師時間專注創新,進而提升車迷體驗,並拓展F1TV商機。美國高爾夫球巡迴賽利用Amazon Bedrock,開發出與粉絲互動平台及虛擬助理。虛擬助理掌握1800年代至今的歷史資料,以有趣、好玩方式回答球迷各種問題,提升球迷互動黏著度,打造穩定長期商業模式。
運動頻道Fox Sports使用Amazon SageMaker AI的自然語言生成功能,為運動賽事播放生成更自然的敘述內容,使觀眾困惑度降低13%,提升播報體驗及觀眾忠誠度。

AI應用3大原則:快速、快速與規模化
AWS跟全球客戶合作後,也淬鍊出運用AI關鍵考量。張馨心表示,無論組織或團隊處在建構生成式AI哪階段,都能採用最佳實踐三原則。首先,「快速行動」找場景驗證價值;其次,以自有數據「客製化」,做出差異化服務體驗;最後,高效率「規模化」推進商業應用,實現從實驗到規模化的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