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星少年到科技策展先鋒:城市即舞台的未來探索
文/編輯部 圖/馮建彰(二馬)提供

光芒的少年,如今已蛻變為橫跨舞台設計與科技策展的先鋒。他的故事,是從
八、九十年代華語偶像演唱會的熱血追隨,到今天策劃城市中流動、互動與沉
浸式體驗的創新展演;更是用科技賦予藝術靈魂的典範。
從粉絲到創意掌舵者
「那時候,我只是個追星的少年,每次走進演唱會,我的心就會跟著音樂一同
跳動。」馮建彰談及自己的初衷時,眼中閃爍著回憶的光芒。八、九十年代的
偶像文化,讓他領略到舞台上那份獨特的魔力。但隨著年齡增長與時代變遷,
那些最初影響他的偶像們也開始尋找屬於他們的新人生領域。正是在這樣的轉
換中,馮建彰開始思索自己的未來:「我可不想一輩子只為了做巡迴演唱會而
活。」
他深知,科技的浪潮從類比到數位、從XR到如今的AI,已經徹底改變了影視與
音樂產業。然而,唯一不變的,是那份源自內心的「創意」。多年的巡演經歷
讓他明白,真正支撐這一切的,是每一次嘗試從未熄滅的創造力。正如他所言
:「我原以為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情就夠了,但當我發現創意本身就是我生命
中最精彩、最豐富的可能,便知道該大膽嘗試、持續冒險。」

舞台的無限延展:從固定到流動
跨出演唱會的舒適圈後,馮建彰開始規劃各種全新型態的展演:從2000人大型
展演場到萬人等級的體育館。從2017年的台北燈節開始,他便埋下了「城市即舞
台」的創意種子。那年,他將台北街頭的數位看板變作巨幅投影畫布,讓西門
町的每一塊LED螢幕在開幕典禮時同步展現統一的視覺震撼。他也將大眾捷運系
統的實時數據、海上舞台的創造,甚至無人機組成的燦爛星河,都化作展演內
容。
這種將城市空間視為一個巨大舞台的構想,也延伸至移動媒體的實踐。2009年
,馮建彰創立台灣第一家移動型影音家外媒體——MOVINGSTAGE,曾利用六台
LED廣告卡車打造一場震撼街頭的展演。如今,他進一步構想結合5G網路與遠
端控制平台,讓每台車都能根據區域觀眾偏好,實時呈現「真正想看的內容
」。在他眼中,這些移動媒體車隊不再是冰冷的廣告工具,而是具備AI決策與
數據學習能力的「城市級媒體網路」。
舞台與AI:科技賦予故事新生命
當談到AI與生成式媒體對展演創意的影響時,馮建彰的語氣堅定而充滿期待。
他認為AI並未限制創作自由,反而大幅「解放」了它。他舉例,許多過去只能
存在於腦中的概念,如今借助AI已能化為文字與影像,甚至構成完整影集的提
案。他說:「創作不只是技術炫技,而是透過那些隱藏在每個細節中的情感、
記憶與文化,將冰冷的數據轉化為有溫度的故事。」
未來,他計劃以流行音樂為核心,發展全新展演形式:由AI生成的光影藝術、
結合虛擬角色、並融入完整敘事結構的Dome型數位展演。這樣的創作既是技術
的冒險,也是情感傳達的深刻體現。他說:「AI可以做出未來,但唯有人才能
決定我們要的是哪一種未來。」

跨感官體驗:不止是視覺與聽覺
除了視覺與音樂的設計,馮建彰也勇於跨界挑戰其他感官。他曾在蕭敬騰的演
唱會中,與國際香氛品牌合作,在特定歌曲演出時釋放與歌詞意象相符的香氣
,讓觀眾透過嗅覺深刻感受音樂氛圍。在疫情期間,他更推出結合酒精噴霧與
光雕投影的展覽設計,讓觀眾在進場那一刻便沉浸於多感官交織的體驗中。
他認為,未來的沉浸式展演不應侷限於兩三種感官,而應打通所有與人相關的
感受。他透露:「只要有合適的契機與內容題材,我想挑戰更多感官的融合設
計,創造出一個完整、立體且讓人難以忘懷的體驗。」

故事與未來的對話
從電視、演唱會到跨媒體策展,馮建彰走過了近二十年的創作旅程。文化消費
方式不斷演變,但他始終堅信:未來的大型展演將不再侷限於單一介面,而是
一個多媒材交錯、觀眾可從身體到情感全方位參與的「宇宙入境點」。
如他與後搖樂團「康士坦的變化球」合作的《眠月線》企劃,就是從專輯封面
到影集、從MR光影劇場到AR劇場的成功跨界案例。
馮建彰坦言,從一名粉絲到舞台設計與策展的主導者,這樣的轉變讓他更理解
觀眾情感。他相信,即使科技再進步,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仍是那個與你同感
共鳴的故事。「故事是人的」,他說,「唯有真實與溫度,才能讓人們願意暫
時放下手機,走進那個充滿人情味的現場。」
「二馬」馮建彰的故事,不只是從偶像追隨者到藝術創作者的蛻變,更為我們
揭示了一個由AI輔助、科技與藝術交織的新時代藍圖:一個城市即舞台、數據
即故事的未來。他以無畏實驗精神,挑戰媒介邊界,讓每一個角落都可能成為
被點亮的舞台。
正如他所說:「面對數位新時代,唯有持續創意與嘗試,才能讓未來的舞台永
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