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鄧博文 文/詹致中
從JWT到VML的變與不變
愛迪生的電燈還尚未在紐約綻放,JWT(智威湯遜)1864年就在這城市崛起。彼時南北戰爭的硝煙還未散去,但全世界第一間廣告公司,已開始用創意點亮商業。

上世紀80年代,外商廣告公司紛紛來台灣插旗,1988年JWT也以智威湯遜名字正式進駐福爾摩沙。但宴席終究會散,WPP集團2018年讓JWT與Wunderman(偉門)合併,更名為Wunderman Thompson(偉門智威);2024年Wunderman Thompson又與VML及Y&R整合,只保留VML,JWT名字至此消失在廣告公司之林。曼哈頓廣告狂人英姿雖不再,但JWT超過150年創造的精彩作品,早已滲透入數代創意人的DNA。
去年接任台灣VML執行長鄧博文,同時也是台灣智威湯遜最後一任董事總經理。大學商設系畢業,他是少見以設計背景一路坐到外商高階經理人位置。鄧博文2003年曾短暫入職JWT,在2007年回任後就未曾下船,掌舵台灣智威湯遜多年,親身經歷兩次合併,最直接感受是大環境改變很快,「尤其這幾年,更是非常加速變化。」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從全球廣告產業趨勢來看,從JWT化身為VML,見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定律。過去廣告與媒體分家,如JWT與奧美分出了媒體部門共同成立傳立媒體(MindShare),讓客戶能各取所需。數位世界加劇傳播環境與工具複雜化,現在客戶反倒又希望代理商能提供整合性服務。JWT短短6年間歷經兩次合併,一來是回應市場需求,二來也是精簡成本的資本操作。
台灣VML承襲智威湯遜到偉門智威的班底,鄧博文回溯前次與偉門合併,增加公CRM與工程技術人才。去年VML合併又擴展了商業人才,如顧問服務、企業解決方案(Enterprise Solutions)等專業。
調度全球多元人才,服務本地客戶
目前VML在全球六大市場中,有超過150個分公司,員工3萬多人。但國際集團很大,對台灣分公司又有什麼意義?以往號稱外商廣告公司,多半仍是在地經營。但現在VML能真正調度全球人才,為本地客戶服務。鄧博文舉出某台灣國際品牌,要在北美打造一個電商網站,由VML台灣擔任PM角色,加上新加坡創意人、印度工程師、香港UI、UX設計師、北美市場研究員共同協作。
以台灣市場規模,若想養傳播溝通到數據工程不同人才,營運上非常困難。「合併之後,我們打造出一個全球Power House。把專業人才放在不同地方。跟MarTech與工程相關,大部分人才放在印度。Production製作整合在香港、新加坡。社群跟電商主要由泰國和馬來西亞負責。」鄧博文透露,VML在新加坡、印度等地區皆設有COE(Center of excellence)來服務亞太區需求。「只要把需求開出去,他就會幫你找到對的人。」
VML合併後提出新的服務架構,整合了品牌體驗BX(brand experience)、顧客體驗CX(customer experience)最終到商務CO(commerce)。品牌體驗類似廣告公司範疇,顧客體驗擴展到消費旅程所有的接觸點,最終要轉換到銷售達成生意,也呼應VML提出的主張「Connected Brands to Drive Growth」連結品牌來驅動成長。
先鋒派的創意之火不熄
從JWT到VML經歷那些變與不變?被視為先鋒派JWT,20世紀初首創了策略部門,大膽啟用第一位女性創意總監,鄧博文認為根基底下不變的是,JWT具有創新與策略思維的企劃架構(T-plan),「現在只是更多了科技導入,整合更多元的行銷工具。」
傳播方式的變革,讓鄧博文不單純以創意工作看市場,創意之外更要加上科技賦能、平台助力,才能產生效益。他不諱言,近年如野火延燒的生成式AI發展,WPP集團內也積極導入強大AI工具,系統內建的營運與行銷模組,已落地在每天工作日常。
「我們不變的本質,還是一個創意代理商!」鄧博文把科技視為一種工具與載體,他相信不變的核心仍是創意,生意終究需要透過創意來創造。回看150年煤油燈時代的廣告先驅們,早已預見今天科技昌盛下,創意仍是不變的歸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