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忽視的力量——電影行銷獎背後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文/編輯部

專訪 電影行銷獎的推動者——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

raw-image


沿著台北的街道漫步,走過龍山寺的香火鼎盛,再轉個彎,走上幾步,一座磚紅色的老建築映入眼簾。這裡,是台北電影節的辦公室,一個讓台灣電影工作者心跳加速的地方。

我帶著期待的心情踏上階梯,推開木質大門,淡淡的木香撲鼻而來。剛踏進門,一群員工便迎面走來,他們一邊熱烈討論,一邊翻閱手中的資料夾,裡頭夾著各種影展活動的企劃書與電影宣傳計畫。有人神情專注地比劃著手勢,似乎在確認某個細節,有人則緊盯手機螢幕,迅速回覆訊息,偶爾還有人低聲交換意見,語氣裡透著興奮與期待。

微微的陽光穿過窗戶,灑落在點綴著綠意的小陽台邊,牆上貼著電影的海報,記錄下電影人的夢想與努力。在這樣的氛圍裡,我彷彿能感受到台灣電影產業的脈動,也更理解這群人為電影付出的執著與堅持。

接著李亞梅總監熱情的迎接我,隨著她的帶領走進辦公室,會議桌上擺著幾杯茶,散發著淡淡的茶香。總監微笑地坐下,眼神裡帶著對電影的熱忱與堅定。她緩緩啜飲一口茶,談起了2019年設立「電影行銷獎」的初衷。

電影行銷人員的無名戰場

「當時的台灣電影行銷環境真的不容易,」總監笑了笑,「我自己也是做電影行銷出身,深知這條路的辛苦。大多數人只看到電影本身的成敗,但背後那些負責宣傳、推廣的行銷人員,卻很少被看見。」

她語氣平和,卻道出了一個長久被忽視的困境。過去的台灣電影圈,行銷彷彿是塵封在角落的配角,預算不多,專業人才也寥寥無幾。行銷人員像是在荒野中摸索,沒有指南,沒有資源,只能憑著熱忱與直覺闖出一條路。然而,當電影賣座時,掌聲卻往往歸功於電影拍得好,行銷人的努力則如微風拂過,不曾留下痕跡;但當票房失利,他們卻往往成為第一個被質疑的對象。「是行銷做得不夠好嗎?是不是策略錯了?」質疑聲層層堆疊,讓這條本就崎嶇的路更加難行。

「我自己經營電影行銷公司,很清楚這份工作的艱辛與孤獨,」她輕輕嘆了口氣,語氣卻堅定,「所以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於是,「電影行銷獎」誕生了。希望這個獎項能成為一束光,照亮那些默默耕耘的身影,讓這些推動電影前行的行銷人員,也能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被看見,被記住。

「當年,我與Sony電影公司總經理討論這個想法時,建議我們可以與《廣告雜誌》合作,於是透過業界前輩牽線,這個獎項才得以實現。」她回憶道,嘴角浮現一絲微笑。這不僅是一個獎,更是一場遲來的肯定。

讓電影行銷人員站上屬於自己的發光舞台

第一屆「電影行銷獎」時,團隊原本決定只公布得獎者,典禮結束後,碰到電影行銷圈的同行提到——「為什麼沒有入圍名單?」這個獎,對電影行銷人員來說原來這麼重要。而後來我們也就改為有入圍名單。

「當時我才意識到,這不只是個獎項,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肯定。」總監語氣中透著一絲驕傲。回憶起某次的春酒場合,一位片商拉住他說:「我真的很想拿到『最佳海報設計獎』。去年我們入圍了,沒得獎,所以今年特別努力。」那種認真的語氣,讓他更篤定,這個獎,不只是為了表揚,而是要讓長期被忽視的電影行銷人員,也能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被看見,被記住。

但,這就夠了嗎?

影展的創新挑戰:如何讓更多人看見電影?

台北電影節從來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影展。除了創立「電影行銷獎」,總監也積極推動「非常新人」與「非常演員」計畫,不僅挖掘新銳人才,更助台灣成熟演員走向國際舞台。此外,她還設立「新導演長片工作坊」,為新銳導演打造一個完整的培訓環境,讓他們的創作能夠更穩健地邁向大銀幕。

但如今,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比行銷更大的問題——如何讓更多人願意進戲院?

「OTT平台崛起,年輕人習慣短影音,對長片的耐心變少。」她沉思片刻,語氣沉穩卻充滿挑戰意味:「如果他們連電影院的大銀幕都不願意走進來,那麼,電影還有未來嗎?」

讓電影走進青少年與樂齡族群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北電影節開始向不同世代的觀眾尋找突破口。

青少年,真的對電影沒興趣了嗎?他們計畫設立「青少年評審團獎」,讓對電影有熱誠的年輕觀眾以評審的身份,選出屬於自己的最佳影片。此外,影展也將與企業、基金會合作,推出贊助機制,讓學生能夠免費進場觀影。當「花錢買票」不再是障礙,或許這些年輕觀眾會開始培養走進戲院的習慣,進而愛上電影的魅力。

那麼,樂齡族群呢?

「我們也有計畫!」眼神一亮,語氣中帶著些許興奮。「我們想推出『日間觀影證』,讓退休人士在下午時段以優惠價格觀影。這群人時間充裕,過去可能熱愛電影,卻因票價或環境而漸漸遠離戲院。如果能讓他們重拾看電影的樂趣,說不定會開拓出一片新的觀影市場。」這些計畫,真的能讓影展的影響力擴大到不同世代,甚至改變台灣的觀影文化嗎?總監的眼神閃爍著光芒,彷彿已經看見答案——而我們,也不禁想知道,這一切,將如何發展下去?

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訪談的最後,我們問了李亞梅總監,這麼多年來,她仍然保持對電影的熱忱,動力來自哪裡?總監微笑著說:「年輕時,我一天可以看六部電影,甚至按著世界電影史的順序觀影。但現在,我可能沒有當年那麼瘋狂了,卻依然覺得這是我最擅長的事情,這是我可以努力讓產業變得更好的地方。」

而對於現在還在迷惘的年輕電影人,她沉吟片刻,然後緩緩開口,語氣堅定卻帶著一絲溫柔:「不只是電影,我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選擇自己熱愛的事來做。」她見過太多年輕人懷抱夢想,卻在現實的重壓下退卻。見過那些因為迎合父母期待而放棄熱愛的人,最後變成「兩眼無神的中年人」,在生活裡掙扎,卻始終找不到真正的熱情。

「如果你真的熱愛,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會想辦法突破,因為那是你甘願投入的事。」的語氣多了一分篤定,「但現實也是需要考量的,如果三到五年後,你發現這條路無法養活自己,也許就該思考是否要換個方式,讓夢想與現實並存。」

夢想,從來不是一條平坦的路,但唯有真正熱愛,才能支撐一個人走得長遠。

夕陽透過窗戶,映照在木頭的標語上,鏡子裡倒映出幾個大字——「堅持到底,打死不退」。那不只是句話,而是一種信念,靜靜地反射著光,鼓勵著每一位懷抱夢想與熱血的人。

這些畫面、這些努力,或許就是台灣電影未來的縮影。在這座磚紅色的建築裡,我們看見了電影人的夢想,也看見了他們的堅持與希望。


🏆 台北電影獎報名頁面:https://reurl.cc/96LQaO

🏆 國際新導演競賽報名頁面:https://reurl.cc/mR4NAl

🏆 台灣電影行銷獎報名頁面:https://reurl.cc/ZZqzvl

𓊆⬳𝟐𝟎𝟐𝟓第𝟐𝟕屆台北電影節⬳𓊇

𓂃𓂃𝒯𝒶𝒾𝓅𝑒𝒾 𝐹𝒾𝓁𝓂 𝐹𝑒𝓈𝓉𝒾v𝒶𝓁𓂃𓂃

﹏﹏﹏﹏﹏﹏﹏﹏﹏﹏﹏﹏﹏﹏﹏

雙競賽報名:𝟐.𝟏𝟒 — 𝟑.𝟏𝟒

行銷獎報名:𝟐.𝟏𝟒 — 𝟑.𝟏𝟕

影展:𝟔.𝟐𝟎 — 𝟕.𝟎𝟏

頒獎典禮:𝟕.𝟎𝟓 ​ ​ ​ ​ ​ ​ ​ ​

﹋﹋﹋﹋﹋﹋﹋﹋﹋﹋﹋﹋﹋﹋﹋

avatar-img
54會員
4.7K內容數
滾石文化旗下的《廣告雜誌》創刊於1991年,從世界觀點出發,收錄最具前瞻性的廣告構思,以及國內外的行銷經典案例,以獨特的風格,不斷續寫新的篇章,豐富讀者的視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川普2.0的關稅與貿易政策,表面看似反覆無常,實則圍繞著幾個核心目標:扭轉貿易不公、推動美國再工業化、確保戰略自主,以及貫徹「美國優先」原則。本文深入剖析其背後的一致性邏輯、長期戰略意義,以及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並探討不同產業的贏家與輸家。
Thumbnail
本屆百花獎影帝的電影扑街,電影主創團隊還沒發瘋,反而是他的一位粉絲在電影路演發瘋大放厥詞,說他的體面換來了片方和經紀人的狼心狗肺,將平日粉圈的賣慘話術放到檯面上來講,其他同場粉絲鼓掌叫好,影帝當場並未出聲阻止維護工作夥伴,路演視頻一出,被其他粉圈群嘲。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常看電影的人,也會觀注國內外重要影展, 得獎者除了影帝影后劇情片外,必定常聽到獲得最佳攝影獎的李屏賓。 李屏賓,滿熟悉的名字,人很陌生,因為攝影師是站在鏡頭外, 觀眾看到的是演員,聽到的導演的名字,攝影師和編劇,眾多幕後工作人員一樣, 都是被忽略的,不見得會在海報被掛名的。 有時,會在影劇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代表介紹,每一部作品的介紹都提供中文片名、導演,以及香港、臺灣、澳門上映或上架串流平臺等資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撰文/張鈺玟;於 2024.04.24(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好威映象的負責人孫宗瀚與我們分享電影產業中的發行與行銷。 ➤ 電影產業簡述 電影產業包含上游的「製作」與下游的「行銷」。上游負責產出電影,過程中包含尋找電影開發的資源、完成劇本、找劇組人員和演員、後製剪接等。下游則是負責
Thumbnail
全台灣第一本橫式電影日曆 《日日有影》經典回歸✨ 2025 版本預購開跑,即將重磅上映 還記得用電影陪你度過日常的 《日日有影2023》電影日曆嗎? 我們以「電影黑盒子」為概念 將大銀幕搬出戲院 邀請 105 位電影人/影評/作家 ✕ 12 位插畫家 用文字寫下對電影的感受 也用插畫繪製對電影的
Thumbnail
拍電影的人是瘋子,電影是愛的結晶。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本月選片」獨家影評文章。
Thumbnail
在2月初某天IG上看到廣告在推的一部電影。 在日本若是英語系電影的話, 大部份電影名稱都會用外來語, 因為難得的是用日文做劇名, 加上這個名字很吸引我, 看了一下預告後感覺很像是推理劇, 因此早早買了電影前賣券, 然後今天中午就跑去看了。 因為台灣看起來很像沒有上映, 因此應該不怕爆雷ww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川普2.0的關稅與貿易政策,表面看似反覆無常,實則圍繞著幾個核心目標:扭轉貿易不公、推動美國再工業化、確保戰略自主,以及貫徹「美國優先」原則。本文深入剖析其背後的一致性邏輯、長期戰略意義,以及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並探討不同產業的贏家與輸家。
Thumbnail
本屆百花獎影帝的電影扑街,電影主創團隊還沒發瘋,反而是他的一位粉絲在電影路演發瘋大放厥詞,說他的體面換來了片方和經紀人的狼心狗肺,將平日粉圈的賣慘話術放到檯面上來講,其他同場粉絲鼓掌叫好,影帝當場並未出聲阻止維護工作夥伴,路演視頻一出,被其他粉圈群嘲。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常看電影的人,也會觀注國內外重要影展, 得獎者除了影帝影后劇情片外,必定常聽到獲得最佳攝影獎的李屏賓。 李屏賓,滿熟悉的名字,人很陌生,因為攝影師是站在鏡頭外, 觀眾看到的是演員,聽到的導演的名字,攝影師和編劇,眾多幕後工作人員一樣, 都是被忽略的,不見得會在海報被掛名的。 有時,會在影劇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代表介紹,每一部作品的介紹都提供中文片名、導演,以及香港、臺灣、澳門上映或上架串流平臺等資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撰文/張鈺玟;於 2024.04.24(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好威映象的負責人孫宗瀚與我們分享電影產業中的發行與行銷。 ➤ 電影產業簡述 電影產業包含上游的「製作」與下游的「行銷」。上游負責產出電影,過程中包含尋找電影開發的資源、完成劇本、找劇組人員和演員、後製剪接等。下游則是負責
Thumbnail
全台灣第一本橫式電影日曆 《日日有影》經典回歸✨ 2025 版本預購開跑,即將重磅上映 還記得用電影陪你度過日常的 《日日有影2023》電影日曆嗎? 我們以「電影黑盒子」為概念 將大銀幕搬出戲院 邀請 105 位電影人/影評/作家 ✕ 12 位插畫家 用文字寫下對電影的感受 也用插畫繪製對電影的
Thumbnail
拍電影的人是瘋子,電影是愛的結晶。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本月選片」獨家影評文章。
Thumbnail
在2月初某天IG上看到廣告在推的一部電影。 在日本若是英語系電影的話, 大部份電影名稱都會用外來語, 因為難得的是用日文做劇名, 加上這個名字很吸引我, 看了一下預告後感覺很像是推理劇, 因此早早買了電影前賣券, 然後今天中午就跑去看了。 因為台灣看起來很像沒有上映, 因此應該不怕爆雷ww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