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台灣奧美策略規劃副總監張斐雯 Fei Wen Chang
本月許多人的雀躍,可能來自日本重新開放觀光了,記得年初奧美策略部的夥伴們,為了在去不了日本的時候,完成我體驗「流水細麵」的夢想,大半個部門的人週末駕車到石碇,在毫不日本的環境,手作台式拉麵,體驗台式流水細麵,儘管氣氛與印象中的日式風情完全不同,但令人想嚐鮮的日本傳統活動,放入台灣本土元素,反而讓未嘗試過的體驗,在新鮮中有份親和力,讓人感覺很親近,這獨特的體驗讓我印象很是深刻。
交稿前的兩週,我正好看了份奧美總部新一期的Red Paper,主題是「內容個人化與品牌親和力」,這讓我重新想起「台式流水細麵」的經驗,並獲得了點啟發 - 當有個來自國外的東西,我們會在內容上做在地化的調整,讓當地人更容易產生共鳴,快速接受;反觀廣告,當品牌想讓目標族群快速接受訊息時,很容易先想如何調整媒體,讓廣告投放更精準,而非想如何調整廣告內容,讓訊息呈現更個人化,用親和力讓人們接納。WPP 執行長就曾一針見血地說:「我們花費大量時間擔心媒體投放,卻不夠思考如何個人化創意訊息」,而當我們過度關注媒體投放的個人化,把創意拋在腦後,結果時常是站在對的人面前,卻沒有能引起興趣的事可說,這對品牌和生意都無法帶來增長。
但是「創意訊息個人化」該怎麼做?初次聽見時,我提出的疑問,可能也是多數人的疑問:「我要出很多創意素材嗎?」「這樣我能溝通的對象不就變得只能很少?」關於這些問題,奧美用「親和力的規模化」做了回答。
實踐「親和力的規模化」最重要的關鍵是「結合數據與洞察的創意」,這關鍵乍聽可能有點……「我也知道……這比聽到早餐老闆娘叫我美女還常聽到」,但深究難處,會知道其中包含了廣告發展正面臨的兩個困境:一是數據和技術的應用,過於著重在媒體投放上,創意表現上的應用較少,也就鮮少看到內容的個人化;二是配合媒體個人化的投放,以能吸引小族群的梗為基礎,發展許多低共性的小訊息,讓創意點子因此變得零散而破碎,沒有能引起共鳴的人性洞察,結果就是數以百萬計零碎的戰術型互動,難以產生任何持久的影響。
所以,「親和力的規模化」指的「結合數據與洞察的創意」,是一個富有人性洞察的大創意,然後在其核心架構下,應用數據和技術,為部分內容或訊息上做個人化的調整,再與媒體合作傳遞,而不是僅將媒體作為傳散的外部機制。
我們直接看兩個例子,可能比較好理解。
疫情封城期間,印度在地小商家受到嚴重打擊,以「慷慨」作為品牌精神的吉百利,決定在人們會購買禮物相互交換的排燈節,展現品牌精神,幫助這群沒有數位廣宣操作能力的小商家們。
團隊首先建置了小商家數據庫,依地點劃分成260個區域,然後製作四支獨立的數位廣告影片,分別講述一個排燈節送禮的感人故事,儘管故事只有四套,影片中的訊息卻會根據用戶的位置做個人化的調整,讓觀眾知道他可以在所在地附近的某間小商家,購買到影片中的相似商品。
強調柔順口感的Milka巧克力,一直以「溫柔」作為品牌宗旨,在好鬥的社群媒體環境中,Milka希望能給人們一點「溫柔」的啟發。
團隊結合數據與洞察,在30多個年輕人會遭遇到「不溫柔」的日常時刻進行互動,例如:交通巔峰時間、下雪、足球比賽、打線上遊戲等。創意首先根據這些時刻製作一部部純文字的簡單動畫,每部片的開頭都是一句聽來尖銳的話,但透過一兩塊印著溫柔單詞的巧克力取代句中的一兩個字,整句話立即變得溫柔;這些寫著不同話的影片,會依據天氣、定位、線上活動信號等當下情境,進行個人化投放,讓人們看見溫柔用語帶來的改變。
以上兩個創意,都先透過有人性洞察的大創意獲得廣大族群的共鳴,再透過數據做到個人化的貼身親近,藉此大規模的展現品牌的親和力,在人和品牌之間建立真正的人性連結,為雙方帶來正向的影響。這樣的廣告在過去沒有數據及技術的時代無法被實現,但若沒有過去廣告掌握洞察的技術,現在的我們也無法做到,所以「結合數據與洞察的創意」既是品牌所求,也是許多廣告人所嚮往。
作者簡歷|張斐雯 Fei Wen Chang (台灣奧美策略規劃副總監)
喜歡廣告,喜歡從不同觀點切入,深入了解一件事,於是徹頭徹尾地從廣告業務、創意做到策略。相信一直幫品牌說好話的廣告,也能告訴人們,如何創造生活的美好經驗。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2年07月號364期:
專欄:個人化行銷怎麼做,才能大規模展現品牌親和力?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追蹤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