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良提供
影音浪潮因抖音 TikTok 崛起,直接衝擊的是一些靠長影音創意變現的網紅們,不僅連一線網紅都發現近來影片的瀏覽量大跌,這背後反映的不僅僅是一種閱覽行為的改變,更是人類,尤其是年輕一輩在一堆資訊餵養、注意力經濟搶食年代下,不得不的選擇。想看的影音太多怎麼辦?用兩倍速看完!做報告要查的資料太多怎麼辦?交給 AI 去完成,連搜尋、複製貼上的表面功夫都免了!想買的、想吃的幾乎都是APP 點點手指就可以送到家,多方便啊!每個人一天也就 24 小時,這個宇宙定律改變不了,想要的只會越來越多,那就用「加速」省下的時間來完成這些想要,不為過吧?引用一句在數位時代雜誌看到的貼文,「在 TikTok 擁有 1,200 萬粉絲的 DJ Kuya Magik 表示:『如果你去一家夜店看人們跳舞,他們只會跳那首在 TikTok 上暴紅的歌 15 秒。剩下的時間,他們就坐著不動了。』對短影音世代來說,只要 15 秒就足以代表一首歌!」
但短影音帶來的即時腦內啡,究竟有沒有幫人們省到時間呢?畢竟以人性而言,短時間就能取得腦內啡,那何不看多一點短影音,取得更多的愉悅感?然而,這些累積的瀏覽時間,絕對不比過去看長影音的時數短,多半最後累積在身上的是更多的「沒耐心」指數而已!既然這種「速便」文化已經在各個領域中帶來革命性的消費習慣轉變,會不會那天也衝擊了電影業呢?是不是哪天就再也沒有人有耐心專程去戲院花兩三小時看一部電影呢?
事實上,這個現象與趨勢似乎已經是某種程度的現在進行式,影音串流平台的興起,已經讓不少人選擇待在家等待院線片下片,大片廠選擇將預算投注在大型商業電影,以及成本較低廉的恐怖片上,那些需要中等預算的製作,只好移到串流平台上,而平台為了吸引新的訂閱戶以及提升留存率,開始在片單上推陳出新,久而久之觀眾甚至可以接受製作質感較低、適合快速完食的作品,追求的就是速與便,不出家門就可以滿足的效率!於是電影的票房走勢就漸漸發展成西瓜偎大邊的態勢,如今除了超強檔IP像是超級瑪利歐、灌籃高手等電影,靠著賣情懷、賣品牌,搭配著不錯的口碑,可以成功讓影迷進到戲院,中型的製作基本上很難在大片夾殺中脫穎而出,要說服觀眾出門並花上近半天的時間去欣賞一部電影的門檻越來越高,就連過去的票房保證,超級英雄系列,都開始出現疲態,後繼推出來的續集電影大都遠不如過去的前作,行銷人們無不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創造出強大的話題來炒熱市場需求,甚至有時候還必須天時地利人和的大運,像是暑假的「芭比海默」現象(話說芭比本身也是強 IP、諾蘭更是有一批鐵粉)、林柏宏、許光漢雙帥在「關於我與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賣腐,或是金馬效應後大家搶看吳慷仁在「富都青年」的神演技等,尚能造成轟動,於是這些吸票機就吃下大半票房市場,其餘題材上難以掀起新話題,或是沒有強大 IP 支撐的製作,就更難回收了!
另外一個挑戰是新形態的電影因應上述年輕世代的習性而生,那就是音樂演唱會電影用限時上映的稀有性,成功打入主流院線!過去我們看到的音樂類型電影,不外乎巨星的傳記或是演唱會精華,但邀請歌迷一起進戲院對著大銀幕 K 歌,且允許站著喧嘩的做法,擁有全球廣大粉絲群的泰勒斯倒是第一人!患有「不耐症」的速便族們,搶不到、買不起,或是到不了的泰勒絲、碧昂斯演唱會,有了進電影院用相對演唱會少的票價(但仍比一般電影票價高),享受到近距離、高規格音效的類演唱會 K 歌體驗,這兩部演唱會電影,成功席捲北美甚至全球的電影票房,雙雙在首周奪下北美票房冠軍,為戲院創造驚人收入。雖然歌手們這種跳過發行商,直接與戲院對拆票房受益的做法,已經讓許多電影產業人士的不滿,認為此舉已經破壞了上百年來的片廠發行模式,但更值得思考的是這些變化背後觀眾習性的轉變!大膽地去想像一下,會不會未來有一種商業模式是只要收取一倍半的電影票價,就能用兩小時的時間,在戲院裡讓觀眾一次用兩倍速的時間去看兩部電影?又或者大型的電影院漸漸演變成社區型的劇院?只要走路就能到比家裡電視螢幕大、音響設備比家裡好的小型社區劇院享受強檔電影?相信這些轉變會讓更多電影藝術創作者與背後既有的產業鏈跳出來抗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都同意電影始終是為觀眾服務,而觀眾卻已經不同以往的時候,是不是很多做法與想法都該跟著演化了呢?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3年12月380期
林彥良專欄:短影音崛起背後意涵的「速便」 文化,將如何衝擊電影業?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x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追蹤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